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最近流行“年少不懂XXX,读懂已是中年人”文体,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却说不上来。
直到某一天,我和我爹——著名的60后愤青谈到这个话题,他面色凝重:
“智慧和岁数并不能成正比。年岁的增长,只会增添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在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作用不大,百度一搜就能替代大多数。”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接着说:
“年少不懂,等到老了就能懂,说这种话的---”
我爹抬起头,目光如炬、斩钉截铁用4个字总结:
“愚蠢至极!”(小编:咱爹说的对呀)
难得我爹开金口,我赶紧追问:
“能举个例子吗?”
他恨铁不成钢,“你看《水浒传》中,无论少年中年,谁懂了高太尉?”
说高俅之前,先说另一个人:洪信,洪太尉。
洪太尉,亲手让108好汉诞生;高太尉,顺手让108好汉灭亡。
书中开头,从“纷纷五代乱世间”一直到“嘉祐三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几个王朝的变迁。
据《宋史》记载:“嘉祐三年,夔州路旱,饥。”
当整个国家瘟疫肆虐,哀鸿遍野之时,小说里朝廷拿出的应对措施是:
派洪太尉去请张天师!
洪太尉这一路很辛苦,还遇到了老虎和大白蛇,吓得他小心肝噗噗的跳。
直到遇上个骑牛吹笛子的小牧童,他稍微松了口气,心想:多半是这个牧童放的蛇.....
到了张天师所在的龙虎山景区,道长们说那个牧童就是喜欢cosplay许仙的张天师......
气得皇阿玛,噢,不对!是气得洪太尉吹胡子瞪眼。
接下来的项目是官员们出差的主题:游玩。
和今天一样,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都是有限制的,很多古建筑根本不让游客进。
“游客止步”的“伏魔殿”,激发了洪太尉的有权任性“VIP脾气”,用他的话来说:不进不是大宋人。
他进了伏魔殿,还执着地放倒石碣、掘出石龟、掀开石板......放走了108个被镇锁的魔君,他们投生在人间,成了后来梁山上的108好汉。
▼
历史也印证了这一句谶言:遇洪而开。
这一年,洪水泛滥,最大的一场几乎淹没了东京。
宋仁宗赵祯不想面朝大海,在年初诏令征发官兵,抽调民夫,开凿永济河。
他的计划是让河水从开封府西边的葛家岗直抵开封城南的好草陂,流向北,注入惠民河,然后汇入鲁沟河,最后流向大海。
这项浩大的工程一直从正月进行到入冬。
民夫们每天超负荷的体力活,没有工钱;监工比“黑煤窑”老板还狠毒,累死病死无数。
这样的劫难,就算张天师和张三丰加全真七子再加武当七侠一起下山,亦无解。
更悲哀的是,永济河工程没有根治泛滥的洪水,而是导致了“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汇聚为日后的八百里水泊,成了“魔星”们的根据地。
他们“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与大多数“农民起义”开始的原因一样:
①天灾
瘟疫或者旱涝,引发大饥荒;
②人祸
搞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
始作俑者的名字,都叫暴君。但是《水浒传》中,却叫太尉。
当天下都成了赵官家一个人的主场,谁敢说高俅的发迹是“黑哨”?
高俅成为高太尉后,所做的“坏事”主要有:报复王进、陷害林冲、斥退杨志等。
虽然书中没有任何关于杨志年龄的描写,但他应该属于“年少”,原因有2点:
①有梦想
“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这是杨志出场后的内心独白。
如此梦幻的未来,只有年少时才会真的信而且去做。
②冲动
杨志虎落平阳,在街头卖刀被牛二纠缠。
成熟点的人会选择不理、躲避,杨志是对方说一句,他回一句。
当牛二挑衅:你有本事来砍我一刀啊!(“你好男子,剁我一刀”),他就真的提刀去砍,这种事,通常也只有愣头青干得出来。
古今读者对少年杨志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怜悯,逻辑是:送花石纲/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所以丢失/被劫,也不能否认他的能力,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替天行道了——这个逻辑本身才是有问题的。
十人运送花石纲,只有杨志一人丢了,据他自己说是天灾。
此时,他的仕途基本上就结束了,而恰好梁山第一任老大王伦请他入伙,座次排在林冲之上。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他一口回绝了。
杨志回到东京,不去首告、述职,而是去向高俅行贿,以求法外开脱。
在他的认知中,高太尉自己是“潜规则”进入体制内的,他以“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根正苗红的身份去走后门,于情于理,高太尉都没有拒绝的可能。
年少不懂高太尉啊!
高俅先是摔了礼品并怒骂杨志:“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
然后发落他去开封府受审,“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
高太尉彻底打碎了杨志官复原职的幻想——坏人突然变好了,在此刻却显让人觉得分外可恶。
年少时几乎都不懂,一向贪赃枉法的高俅,为何突然变得铁面无私?
成了中年就会懂吗?中年人会变成高太尉吗?
书中有两个武艺超群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是王进,一个是林冲,都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
后来小混混高二成了中年人,当上了殿帅府太尉,他害得两个教头一个被迫逃亡、一个被逼落草。
高俅在任何时代都应被唾弃,前提是你懂得他的坏从何而来,反面人物的意义就在这里,他的罪行能给你上一层“保护罩”,让你能够细心且长久地去生活。
林冲由始至终都不懂高太尉。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恨一个他根本不懂的人。
第一次不懂,是在大相国寺门口。
当时高衙内正在调戏林娘子。林冲高高举起拳头,再缓缓地放下。
他认为,打了高衙内,“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林冲认为打了高衙内,他回去肯定要向高太尉告状,高太尉必定为儿子出头,身为下属的他必定会被打压排挤。
这是因为有同事王进的先例。
高俅重惩王进是为什么?
是因他被王进父亲打过,现在发迹了找王进报仇吗?这是王进单方面的解释。
打过高俅的人那么多,你爹老王的算老几?
如果他没提这一往事,单看过程,就是屌丝逆袭后,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烧的是不拿太尉当干部。
高俅得做殿帅府太尉,特意选了吉日良辰,才去殿帅府里到任。
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监军、马步人等,尽来**,各呈手本,开报花名。
就只有王进没来,说是病了。
别说高殿帅,堂下那些拄着双拐也要迎接新领导上任,打着点滴也要听完高太尉讲话的人首先就不答应。
当王进来**时,高俅是这样训斥的:
“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
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
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你爷”,让王进想起了他爹打过年轻时的高俅,“父债子偿”,所以高俅才不放过他。
一个正常的贪官污吏、奸臣贼子,因为私事动用公权打击迫害他人,是绝对不会让他人知道的。
“小觑我,不伏俺点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王进的缺席提醒了他,托“踢球”得来的势,要想不被看轻,先要他们看见这“势”有多强大。
直到他们懂得,不能看不上“踢球”上位的高太尉,不能跟齐天大圣孙悟空谈养马,不能跟大汉皇叔刘备论提草鞋。
可惜,教头永远不懂太尉。
在大相国寺门口,假如林冲打了高衙内,高太尉知道后,会报复林冲吗?
王进给林冲造成的错觉是:会。
高太尉是奸,高衙内是色,但他们都不蠢。
这事,于情于理都是自家不对,高太尉因私事动用公权,直接去整治毫无过失的下属,这叫蠢,村支书家常见,殿帅府里罕有。
第二次不懂,是在陆谦设局骗奸林娘子的家中。
高衙内被林冲打断了恶行,跳窗逃跑。
林冲提着刀到处找陆谦算账,陆谦躲进了太尉府,林冲就在太尉府外守了三天三夜。
中年人总会觉得,自己懂了,人家就会懂。
林冲的逻辑是:既然我在大相国寺门口都没对高衙内动手,就已充分表达了我绝不对高衙内动手的决心;
我的原则是,只找同层次的陆谦算账,即使我提着刀在你家门口守着,也不会伤害高家一草一木。
高太尉您是我的顶头上司,必能明察秋毫体会下属的用意。
林冲守不到陆谦,第四天回家了。
“自此每日与智深上街吃酒,把这件事都放慢了。”
重点——
以上事件,高太尉完全不知晓。因为高衙内根本就“不敢对太尉说知”。
这时,太尉府老都管才把这事,掐头去尾说给高太尉,高太尉得知的版本是:
林冲的老婆让衙内患了相思病,陆谦本来想成全,但是林冲却不依,这事没成。林冲却还要杀高衙内。
高太尉问了两个问题:
“如此因为他浑家,怎地害他?
我寻思起来,若为惜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生是好?”
第一句是自问,为了让儿子霸占他老婆,我就要害他吗?
然后自答,要的。林冲不死,我儿子就会死。
第二句是秉着“谁提出谁负责”的精神,把问题抛给老都管——
要如何让林冲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死呢?
老都管在太尉府当管家、保姆多年,必然行事周全,“陆虞候和富安有计较。”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厂、风雪山神庙、林冲夜奔....
多年后,高太尉被捉上梁山。万众期待的林教头手刃高俅的复仇戏,并没有上演。
高太尉只觉得边上有人凶巴巴瞪着他,根本不记得谁是谁。
宋江装懂高太尉
林冲杀不了害他家破人亡的高太尉,是因为一早宋江就下了命令,“杀人者,定依军令,处以重刑!”
宋江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高太尉。
他觉得,高俅只不过是走运的自己。两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自己不能在赵官家的party上坐着喝酒,只能在梁山大寨中站着吃茴香豆呢?
宋江对朝廷的描述,最喜欢用的词是“奸臣当道”,这“奸臣”具体指的就是高太尉。
当真正面对高俅时,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
这次,轮到高太尉暂时不懂了,“高俅慌忙答礼。”
高俅作为被鞭挞的反面形象,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不守信义、反复无常。
他的暂时性不懂,在宋江等人一番表白,一轮轮美酒跪拜后,变成了全懂。
他用宋江们最喜欢的“对天发誓”来获得自由,承诺回朝后上奏天子来招安,“若有翻变,天所不盖,地所不载,死于刀枪之下。”
高太尉一下山,立刻背信弃义。
你真的信一个中年人发的誓?还是兵败被擒时许下的那种。
别忘了,宋江还曾发誓永远跟随晁盖大哥呢!
从此,宋江开始假装懂了高太尉,还总结出一系列的“因果”。
高太尉执主张征剿梁山泊,是出于狭隘的报复心理,因为他的叔伯兄弟高廉被梁山杀死。
——难道没有高廉一事,高俅就会提出**盗匪不用剿吗?
高太尉排斥“招安”,因为他是一个武力剿灭主义者,对他们这类人有偏见。
——可是他麾下的征剿将领中,他亲自点的十节度“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
《水浒传》创造出高俅这个“奸臣”典型,是为了“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从而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
——可是,从头到尾,在高俅身上,并未体现封建统治阶级以赋税、徭役和严刑、峻法等手段对底层百姓、农民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高俅所任的“太尉”一职,职权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
在书中看来,比现在的“防长”、“总长”权限还大很多:
第一,他掌管着国家正规军禁军,80万禁军教头林冲、王进都是他的下属,杨志之前是“殿帅府制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中校副团级军官),也是他的部下。
第二,他能调配、节制10个节度使(相当于大军区上将司令员)征讨梁山。只要皇帝不反对,他能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高太尉统领的赵宋军队,保留了足球赛的特点:热闹、好看。
据《东京梦华录》载,高俅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在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
“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
后面的争标竞赛,有“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
仗,不是这么打的。
但是,最高领导人赵佶十分满意。
由此看来,《水浒传》着实是个深沉的悲剧。
作者显然不认同笔下这些人物的极端暴力会是追求正义的终极手段。
但撕开了“替天行道”的假面具,又否定了用聚众**改变腐败统治后,不愿做高俅的好汉们该何去何从?
在著名的“年少不懂XXX,读懂已是中年人”的爆款文中,是这样说的:
「“少不读水浒”,并不是说年轻人不适合读这部名著,而是因为有些事情你不曾到了一定年纪亲身经历,永远也不会明白。」
——大郎们,该喝药了!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