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唐志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很委屈。
她领导的保守党里,已经不止一次有人要逼她辞职了。理由都是,怪她没能带领英国顺利脱离欧盟。
5月3日,在英国兰戈伦,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出席威尔士保守党会议。(新华社/美联)
英国民众2016年6月公投决定“脱欧”,三年过去了,还没走成。原本说好今年3月29日就说“再见”,现在已经推迟到了10月底。
“她已经尽力了,没人会怀疑她的责任感和决心,但她失败了,”保守党议员安德烈娅·詹金8日说,“公众已经不再信任她去推动‘脱欧’谈判。现在难道不该靠边站,让其他人去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以及‘脱欧’进程吗?”
这能怪我吗?!特雷莎·梅回应:“如果我说了算,我们早就已经离开欧盟了。”
2016年7月从前任卡梅伦那里接手内阁后,特雷莎·梅代表英国政府与欧盟谈了很久,终于在2018年11月达成“脱欧”协议,期望能让英国平稳过渡,不要在身份转换过程中给经济、民生造成太多动荡。
2018年11月2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右)会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
欧盟各国已经同意了,只要英国议会也点头,大家就和平分手,好聚好散。
英国议会不干。
***议员以及保守党一些自己人不满于协议中关于英国北爱尔兰地区与爱尔兰共和国的边界、未来与欧盟经贸关系等问题的安排,拒绝放行。
第一次投票,否决。
第二次投票,否决。
第三次投票前,特雷莎·梅说,只要协议通过,她就辞职,让出首相的位子。还是否决。
3月29日,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议会下院发言。(新华社/路透)
可怜了梅姨,忍着糖尿病折磨,奔走于伦敦和布鲁塞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心力交瘁熬出的协议,被英国议会“打脸”,欧盟也不会怜香惜玉。
政客吵来吵去,“脱欧”一拖再拖,未来前景不明,民众受不了了。
丰田、宝马、空客等制造业企业着手准备将欧洲总部或工厂从英国迁走,英国人开始囤货备荒。
英国央行本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企业由于担心“脱欧”不确定性前景大量囤货,带动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增长0.5%。
不过,这种刺激因素不可持续。央行预计,经济增速在第二季度将回落至0.2%。
同一天,英国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执政的保守党和***工党因为处理“脱欧”问题不力,双双遭受重挫,丢失大量议席。
3月19日,在英国伦敦,反对“脱欧”的**者手持标语牌站在议会大厦外。(新华社发 史蒂芬·程摄)
有分析认为,这次议会选举结果是促使新一轮“逼宫”潮出现的因素之一。保守党内有人提出,特雷莎·梅之前说自己将在协议通过后辞职,但现在协议迟迟没有通过,“脱欧”被推迟到10月底,她还要在首相位子上待多久?这个问题需要明确。
7日,保守党“1922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与特雷莎·梅见了面。这个委员会在决定首相人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她有决心尽力确保我们(从欧盟)离开。”布雷迪说,特雷莎·梅同意下周与“1922委员会”举行一场会议,委员会将在会后“看看(从特雷莎·梅那里)得到的保证是不是足够”。
英国首相府发言人8日说,关于辞职,特雷莎·梅已经作出了“非常大方、明确的表示”,她将在完成“脱欧”第一阶段任务后离开,“给新的领导让路”,让继任者主导第二阶段进程,处理英国与欧盟的未来关系。
5月3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右)对媒体讲话。(新华社/路透)
近一段时间,特雷莎·梅一直在与***工党磋商,希望能达成妥协方案,让“脱欧”协议在议会通过。不过目前双方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迹象。
保守党方面说,两党下周将继续开会,“进一步交换文件,敲定细节”。
按照此前与欧盟谈成的“脱欧”延期条件,如果英国无法在5月23日前通过“脱欧”协议,则需要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否则必须在6月1日“无协议脱欧”。
英国政府本月7日确认,英国将参加23日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这意味着,英国政府承认,短期内通过“脱欧”协议无望。
这是2018年9月12日拍摄的欧洲议会。(新华社/法新)
7月2日,新当选的欧洲议会议员将首次开会。首相府发言人表示,目前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尽快让协议通过,让英国顺利“脱欧”,避免让新当选的英国籍欧洲议会议员就职。
要做到这一点,英国必须让议会在6月30日前通过“脱欧”协议。
对于特雷莎·梅的窘境,工党领袖科尔宾8日略带讽刺地建议她去学习一下利物浦足球队主帅克洛普的经验。
此前一天,这支球队在主场完成了欧冠历史上最神奇的逆转之一,在首回合0:3落后的情况下,第二回合以4:0击败梅西领衔的巴塞罗那队,从而以4:3的总比分淘汰对手,连续第二年挺进决赛。
特雷莎·梅回敬道:“回看昨晚利物浦对巴塞罗那的那场胜利,我实际上想到的是,当每个人都在说已经完蛋了,你的欧洲对手已经占据上风,说倒计时快要结束,你该承认失败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可能实现翻盘,只要我们每个人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