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长城新媒体记者郭慧岩、见习记者陈茜
5月19日上午,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就扶残助残工作到石家庄市行唐县调研检查,他先后到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霍村巧手坊,详细了解残疾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看到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条件、服务奉献社会,王东峰给予高度评价,为大家“点赞”。
当天下午,长城新媒体记者就来到了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了解这群身残志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朋友们。
“在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该向前走或者继续等。这冬夜里,有百万个不确定。渐入深夜或期盼天明……”
在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互联网就业区传出这段甜美的歌声,唱这首歌的是22岁的残疾人付学净,她唱给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听,想用这首歌代表园区里所有残疾人告诉全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
像付学净这样的残疾人,在双创园共有108人,其中87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
双创园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残疾人”的模式,不少残疾人在这里不但脱了贫,更找到认同感、价值感,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家。
5月19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就扶残助残工作到石家庄市行唐县调研检查,亲切看望慰问残疾人,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致以崇高敬意。这是王东峰到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考察。 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靠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今天我给王爷爷唱歌了,现在想起来还挺激动。”看着满脸笑容的付学净,你或许想不到这个仅22岁的孩子曾经爬行了21年。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足内翻,她从没想到有一天她还能站起来。
肢体二级残疾、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为了照顾她,不能外出,只能在家从事农活,家里的窘境,懂事的付学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低头看看自己的双腿,只能干着急。
“因为我,当初哥哥一直都娶不上媳妇儿,26岁,这在农村都算大龄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改变,我连家门都走不出去。”付学净说。
付学净在向记者讲述为省委书记王东峰唱歌的经历
付学净的焦虑与愧疚从2018年5月19日开始渐渐没有了。在双创园园长贾茹的鼓励与帮助下,付学净第一次走出家门,即使才半个小时的车程,也让她有种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兴奋与激动,成为园区的一员便成了她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2018年7月6日付学净被送进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借助辅助工具,她已经能够站立了。
如今,在双创园付学净从事图文标注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园区免费提供食宿,除了生活用品,也没有太大的开销,“最让我高兴的是,哥哥今年也结婚了。”说到这里,她脸上又洋溢起灿烂的笑容。
这种笑容不但激励着她自己,也感染着园区其他人,在这里付学净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我喜欢唱《一百万个可能》这首歌,就是想让人们知道,我们残疾人也能像其他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王爷爷也鼓励我们要阳光面对生活。”付学净说。
身体好了,收入高了,心情好了
像付学净这样与双创园共成长的残疾人并不在少数。
在双创园工疗车间,有的人在缝纫机前仔细地做着棉服合缝工作,有的在检验着拉花,有的在制作灯笼……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有的是聋哑人,有的身体方面有欠缺,有的患有精神类疾病,但这一切都没有阻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8岁的城寨乡南庄村张素玲就是其中一员。张素玲精神二级残疾,患病27年,常年靠药物维持,病重时需要全家人照顾。一家三口,丈夫农闲打零工,儿子读初中,曾经也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张素玲大姐在认真制作棉服
2018年4月双创园开园前即入驻,在园区学会了简单的缝纫技术,每月收入1500元,渐渐地犯病的次数越来越少,“我现在精神越来越壮(越来越好)了,医生说我只要三年内不犯病就还有康复的可能”。
如今,张素玲从家庭的“累赘”变成了家里的“半边天”,丈夫也能够安心打工了。
双创园副园长王大志介绍,工疗区现在有各种机器62台,安排了62名工人,他们当中有的是托养在园区的残疾人,有的是残疾人家属,还有一些留守妇女,鉴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情况,园区实行的是灵活工作制度,“没有太严格的工作时间,因为他们当中家里还有残疾人、孩子等需要照顾,临时有什么事儿,打个招呼就可以离开。”
21岁的王玥同样在双创园找到了“自我”。由于疾病,如果只看身高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位“二、三年级小学生”,“当我用在园区挣得工资给我妈买了衣服,我妈到处跟村里人说‘我终于指望上我闺女了’,开心、自豪。”王玥说。
王玥在讲述她妈妈在村里“炫耀”自己的事情
“园区不仅给来这儿的残疾人提供安身和就业的机会,也没忘了俺们这些园外的人。”行唐县余底村身患小儿麻痹的董保安说。他通过在园区培训,在余底村家中成了“扶贫助残巧手坊”的负责人,带着20余名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给双创园做手工活儿,成了三里五乡的创业名人。自打成了巧手坊的带头人,每天能挣三四十元钱,不光残疾人,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都纷纷跑过来他这里要活儿,让他一下子对生活有了信心!
像这样的“扶贫助残巧手坊”,残疾人双创园延伸建立了70个,累计对4247名贫困人口成功进行了技能培训,真正实现了“以残带健、以弱带强”。
五大模式带残疾人“一起飞”
让残疾人脱贫致富是双创园设立的初衷与目的。今年5月份,行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对于双创园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说明这些年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曾经行唐县持证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是该县第二大贫困群体和亟待脱贫对象。一直致力于帮助残疾人脱贫工作的双创园园长贾茹,因此创办了这个园区,将残疾人集中到一起,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模式帮助残疾人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摘到贫困的帽子。
双创园共设工疗区、就业培训区、娱疗区、农疗区等9个板块,在不断摸索中,创立了5种扶贫运作模式。
“康养+扶贫”模式。设立职业康复生活区,可为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机会,通过免费吃住、免费康复诊疗、参与计价劳动,每人每月可节支增收600余元。
“工疗+扶贫”模式。设立工疗区,可满足80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各类残疾人及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就业及辅助性就业需求,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
“培训+扶贫”模式。设立就业培训区,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针对性就业培训,通过多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就业、创业的本领,增强他们就业、创业竟争力和成功率。
“典型+扶贫”模式。设立励志区,通过开辟宣传栏、举办讲座、互动交流、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方式,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广泛宣传三届残奥会冠军米娜的励志精神,使“自强不息、身残志不残”的信念深植于全县残疾人心中。
“手工+扶贫”模式。选择贫困残疾人数最多、就业意愿强烈的70个村为中心,设立扶贫助残“巧手坊”,每村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场地租赁、人员组织,并由“双创园”负责提供设备、技术指导和订单分配,帮助残疾人和农村留守妇女足不出村实现就业。
借助互联网,打开另一扇窗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双创园副园长王大志介绍,现在的“巧手坊”主要工种是拉花,接下来将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类型的手工活,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巧手坊”,让更多人钱包鼓起来,生活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双创园还想借助互联网帮残疾人打开更多渠道,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双创园副园长王大志在向记者介绍园区扶贫、助残模式及未来的一些规划
他们将扩展线上模式,目前该园正在筹建新媒体教室,一方面以园区人物为主,拍摄一些励志短片,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双创园将邀请专业老师,教残疾人网络直播,通过直播平台让残疾朋友们把产品销售出去。
“我还想把园区的模式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为残疾人谋福利。”目前,“行唐模式”已经名声在外,除了河北省内各地来考察、交流的,还有黑龙江、四川等地明确表示想来行唐学习交流。
中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曾做出批示:“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创造了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增收的成功模式和帮助农村残疾人康复的有益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接下来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做好总结,争取把咱们行唐模式、河北模式推广得更远,帮助全国各地更多的残疾人,通过帮助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让更多残疾人走上富裕的道路。现在王东峰书记给我们点赞了,我们更有信心了。”王大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