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点击智能手机或者操作车载导航系统的按钮,立刻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路该怎么走——这就是卫星导航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随着我国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入轨,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某一特定区域正式进入全天候精确服务状态。而近期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阐述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理念。该白皮书指出,北斗系统已攻克全球组网的核心关键技术,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还将积极引导北斗系统在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穿戴式设备等个人消费领域的大众应用,促进北斗系统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多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从国家层面对卫星导航产业长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实质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第二步,在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第三步,在2020年前后,计划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据国务院新闻办介绍,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在建设与运行方面,北斗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源”的建设思路,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用较短的时间形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建立起自主的高精度时空基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体制,国际首创由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圆地球轨道三种轨道卫星构建的混合星座,国际首创短报文通信特色服务等。目前全球组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全部攻克,系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为境内用户提供米级、分米级实时定位服务。
据了解,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南北纬55度、东经55度到180度的区域,也就是北至阿拉斯加,南至澳大利亚的最南端,西至阿拉伯半岛,东至夏威夷的中途岛,定位精度已经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50纳秒,在特定区域已处于全天候精确服务状态。未来,随着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将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提供全面服务。
我国的北斗系统作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已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目前,中国已形成由芯片模块、应用终端、运行服务构成的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链,构建形成了北斗产业保障、应用推进和创新三大体系。着力推进北斗系统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的应用,积极引导北斗系统在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穿戴式设备等个人消费领域的大众应用,促进北斗系统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据北斗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4月份,应用北斗技术的终端超过了2400万台,应用北斗作为手机芯片的手机销量已经超过1800万部。2016年一季度,在中国境内出货的智能手机,使用北斗芯片的超过30%。另外,北斗时空手表也已经进入了市场,该手表可以直接接收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时间精度非常高,可以达到50纳秒,精度极高,它还可以实现定位、导航以及计步器等其他多种功能。这一系列数据和产品,明确地告诉大家,北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而北斗导航系统大众应用也非常丰富,在车联网上,北斗系统可以实现车辆安全情况报告,减少空载率;在船联网上,可以实现应急救援、灾情预报、天气预报等;在物联网方面,可以实现产品追溯、食品安全监管等;人联网方面,可以进行老人、小孩的关爱、看护等。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使北斗导航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