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集区 首页
人才“组合拳”支撑淮南转型升级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加快“调转促”行动中,我市大力实施人才支撑建设工程,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为建设美好淮南提供强力战略支撑——人才“组合拳”支撑淮南转型升级

  砥砺奋进的淮南,转型发展,千舟竞发;矢志发展的淮南,打造洼地,招贤纳士!


  为深入推进“4106”行动计划,加快淮南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制定出台了淮南市推进人才支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将以扎实的举措,不断创新完善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致力于构建与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政策激励,孜孜以求招贤礼士

  现代煤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面对产业转型众多领域的智力需求,我市刚柔并重,不断加大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引进力度。

  我市将全面落实《淮南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以政策、事业、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引进一批在国内和省内相关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

  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探索柔性集聚人才方式,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大与在淮高校人才合作交流,组建高校“专家博士服务团”服务企业和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力争全市每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500人,到2020年,引进相关高端人才3000人。

  载体支撑,构筑磁场人才展智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一个个平台的建设,将汇聚更多高层次人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将形成创业孵化链条,大力培育“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和企业管理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

  对新建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我市将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院士、博士后每人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生活补助。其他相关人才项目和平台,择优给予资金配套。

  到2020年,全市将新增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5个以上;新成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各5个以上;重点资助建设50家由“两院”院士和其他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50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50名有重要影响、被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带动,造就300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

  人才培养,打造洼地引凤来栖

  我市将完善培养措施,造就一支开拓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先培养创新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选拔工作。实施百名“名校长”培养工程、百名农村校长助力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争取到2020年,全市有5人以上跨入省级“江淮名师”、“江淮好校长”行列。

  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为产业转型培养相关高端人才5000人,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

  紧贴产业需求,我市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及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到2020年,全市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6万人,力争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30%,建立2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管理创新,建立机制引才培才

  创新人才政策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是我市人才支撑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我市将把人才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出台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使用等优惠政策,在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高端人才薪酬结构和水平,股权激励分红,科技成果转化、使用、处置、收益,创新创业扶持奖励等方面突破创新。

  我市将加强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开发与建设,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益和活力;完善“淮南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淮南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通过实行社会化的有偿服务,促进人才积极、合理、有序的流动;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医疗保健、专家学术研讨和休假、一站式服务等制度,积极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在领导上强化,在保障上激励,在督查上推进,在宣传上引导,到2020年,全市将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6万人,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年龄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匹配、文化层次提高、各区域均衡发展、各行业协调发展、各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逐步打造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竞争力强,能够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