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新闻的变化
“爸爸,写了字的纸还能干什么?”1978年,爷爷每次带父亲去县城的姑奶奶家走亲戚,总要捎几张报纸回。父亲常常不解爷爷带报纸干什么。
“正因为他写了字,才有用啊!报纸上印的字叫新闻,看了新闻才能学知识,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要种田、怎样才能种好田,这样我的儿才有饭吃哦!”在爷爷的教导下,父亲第ー次认识新闻。在爷爷眼里,新闻就是一个无声的“老师”。
在没有故事书、也没有动画片的年代,父亲逐渐迷上了新闻,总想在这个“老师”身上学点新东西。
在报纸上父亲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许海峰拿下了中国奥运会第一个金牌……父亲也因为太执着于报纸上的认知,曾引得他在全班哄堂大笑。
父亲常和我提起在他三年级时,老师问他,“黄桃是什么颜色?”本是已在问题中的常识性答案,结果,父亲豪不犹豫答成了黑色。因为父亲在报纸上看的黄桃是黑色。
那时候,新闻载体还很单一,在爷爷眼中,报纸上的字即新闻。
那时候,报纸上的字是黑色,报纸上的图片也是黑色,在父亲眼中,不管黄桃、红桃都是黑桃。
1997年,村委会的门口装起了大喇叭,大喇叭里会播“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也标志着156年英国管治的终结”……我和父亲都很惊奇,“是谁在读报纸?”
后来村长路过家门口,告诉我和父亲,播放大喇叭的叫广播,播出来的是新闻。
那时候我才三岁,识字还不多,我很快便喜欢上了这个新事物,每天准时搬出小椅子在房屋前坪听着广播新闻。爷爷却嫌它欺负耳背的人,还是继续选择用报纸看新闻。父亲,则因为我的降生,南下务工。
在广播里我听到了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爷爷则看到了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画面……
从1978到1997,新闻的载体越来越多了,虽然每一个都还无法让所有人适用。
2004年,彩色电视成为当时农村的潮流。那一年父亲在外务工赚了钱,过年回到家,就拉着我和母亲去县城买了彩色电视。东看西逛、讨价还价,父亲狠了狠心,买下了ー台厦华电视。
有了彩色电视,新闻变得越来越韵味,比起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可以看文字、听声音,还有了会动的人、会动的画面,把整个新闻事件都还原了,那时候的我觉得看电视新闻就感觉自己在现场。
不过让我烦恼的是,电视太大不方便带到父亲务工的他乡。父亲说,没关系,只要我喜欢就行,何况他乡的电视,也听不到本地的新闻。
从1978到2004,新闻的载体越来越多了,新闻表现越来越丰富了,虽然都还不是很便捷。
2018年,在爷爷和父亲影响下,我实习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媒体行业,我志愿当一名媒体人。
“儿子,你不是媒体人吗?你知道习近平主席给青年汉娜回信的事吗?我想探究个‘来龙去脉’,结果电视重放不了、报纸也只有信的内容。”某次放假回家,父亲和我聊起对想看当前的热点新闻的“无耐”。
“爸,我给你装款神器,视、声、图、文、画任你随心所欲挑选。”我故作神秘,给父亲手机装上了新闻客户端。
“有这么厉害吗?”父亲抱着怀疑的态度点开APP,一个《汉娜的长沙之旅》新闻专题立刻呈现在他眼前。点进专题,新闻很多,父亲一条条刷下去……
“真是好厉害,专题里不仅有电视里的视频、报纸上的文字图片、广播中的声音、还有新闻漫画。”父亲惊讶又开心。
“爸,以后你出远门,只要你带着一个手机,你就能随时随地看精彩新闻了。”
从1978到2018,在不知不觉中,新闻的载体越来越多了,新闻表现越来越丰富了,新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了。
一晃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新闻不仅可以“随心所欲”看,还可以“随时随地”带着走了。
来源:宁乡发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