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2021年,因煤价持续上涨而电价维持不变,导致发电企业生存形势严峻。8月,大唐国际、国电电力、京能电力、华能集团华北分公司等11家燃煤发电企业再次联名给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去了一封名为《关于重新签约北京地区电力直接交易2021年10-12月年度长协合同的请示》的文件,时隔多年煤电矛盾再度引起关注。
煤价持续上涨
从去年冬季开始,国内煤炭价格就开始上涨,尤其是去年冬季南方地区经历了“极寒天气”,加上我国从疫情中恢复过来,经济复苏强劲,导致用电量攀升,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多年不遇的“拉闸限电”现象。
由于可再生能源受季节和环境影响严重,供电的重任落在火电身上,从而导致用煤量大涨,供需的缺口导致煤炭价格大涨。4月本应是煤炭需求的淡季,但是今年煤价淡季不淡,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且创出新高。
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煤炭价格有所回落,但是进入6月,随着“迎峰度夏”的到来,再次拉升了电煤需求,为了保证煤炭的持续供应,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增产保供措施。
整体来看,随着夏季增产保供力度明显提高,7月煤炭市场供需矛盾较前期略有缓解,但煤炭整体供应仍然偏紧。从用电量来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达到7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较2019年同期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70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
目前随着下游用电淡季来临、电厂日耗回落,矿区产能释放逐渐形成规模,煤价或有望高位回调。但8月后北方天气逐渐开始转凉,北方电厂又将开始为冬季供暖储煤做准备。而随着煤炭价格维持高位,在迎峰度冬期间内,煤电企业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生产考验。
煤电企业压力空前
2015年之后,我国煤电企业发展形势每况愈下,由于火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再加上煤炭去产能政策缩减了煤炭供给,导致煤价进入上涨周期,火电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始终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中电联近几年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明确提出火电企业面临大规模亏损风险。
众所周知,能源系统有“不可能三角”之说,即能源系统无法同时满足“能源的环境友好(清洁能源)”“能源供给稳定安全”“能源价格低廉”三个条件。
“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转型速度不断加快,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持续上升。从装机量来看,截至2021年6月,我国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达22.57亿千瓦,其中,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的装机容量占比分别为56.40%、16.68%、11.76%、12.88%和2.28%。从发电量来看,2020年全年我国发电企业总发电量为7.78万亿度,其中,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的发电量占比分别为71.07%、18.07%、4.65%、1.61%和4.6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并不能代表实际可用的装机量。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虽然在电力系统中占有20%左右的比例,但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可用装机容量,这导致了我国电力装机很高但无法满足负荷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缺电问题。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维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系统成本也在增加,而经过前两轮降电价之后,我国电价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而作为电力市场的一部分,我国电价无法有效传导,导致在煤价高涨的情况下,煤电企业承担了更大的生产压力。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市场上线,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短期内来看,虽然碳交易市场上线初期,碳配额分配相对宽松,碳价难以对发电企业成本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中长期来看,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碳配额总量控制将趋严,且电企获取免费碳配额的难度将加大,一部分配额不可避免的通过拍卖方式有偿分配给企业。一旦火电企业需要通过拍卖的方式购买配额,则这部分费用将直接内化并推升企业的度电成本。
结 语
在“双碳”目标下,未来我国还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而在储能环节充分发展之前,如何避免电力结构性短缺,是我国电力系统将长期面临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能源的环境友好”“能源供给稳定安全”“能源价格低廉”这三个条件中,前两者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前提,也就意味着目前我们要正视“能源价格低廉”这一因素,或许适当调整电价是缓解煤电企业压力的选项之一。
文章来源 | 中国能源网
●
碳中和 要让大家心中有数
●
实现碳中和,要三管齐下
●
碳中和要有策略 有顺序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谁将受益?
●
有序 从容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储能热,别忘了抽水蓄能才是主体!
●
碳中和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
碳中和目标下,风电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
碳中和时代,燃气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欧洲碳减排政策回顾、分析及我国减碳挑战
●
碳中和开局之年,光伏行业技术竞争白热化
●
碳中和目标下,核电发展可以更加有所作为
●
多地明确“十四五”清洁能源规划,企业布局加快
●
从吴仲华院士报告看我国能源行业40年沧海巨变
●
碳中和时代能源领域的发展大势:新能源和跨界发展
●
碳中和模式下新能源“风光无限”,“光储充”一体化迎来风口
●
碳中和目标下分布式能源行业要用好新工具、实现新发展
●
氢能骨感的现实:加氢站亏损、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疲软
扫码加入我们
(1)公众号商务合作请联系:张学坤 (13521657710)
(2)如有兴趣加入中国能源网读者交流群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13521657710)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备注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添加小编微信后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