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郎家园社区 首页
治疗“精神内耗”,不如看看圣人版“孤勇者”

世界上有三种孩儿: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

总有一种属于你。

有人质疑华语乐坛正在失去制造真正流行的能力。

那么,请你看看《孤勇者》。

传唱《孤勇者》的孩子一个个摇头晃脑,情绪激烈。

它是集结号,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就连你吃饭问他蘸不蘸醋,他也能唱起来,“战啊!”

有人称之为幼稚的东西,另一些人称之为勇气。

两千年前的孤勇者

其实,勇敢是人类最可贵的美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对人生的态度恐怕更多的是苟且。

既然稀缺,当然很容易孤独,就比如历史长河中那些“希圣希贤”的人。

两千年前,人类处于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时间节点。

这一时期在世界不同区域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即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

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老子,这些人为探求世间真理而各抒己见。

真理在中国被称之为“道”,更被中国思想家给阐述成有“天道”和“人道”的区别。

天道,是一种真理强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苹果1砸到了牛顿头上,不是因为牛顿聪明,苹果2毒死了图灵,也不是因为图灵不够聪明。这就是这一种注定。

人道,则是一种强制真理,属于社会教你做人的一种规范。这背后体现的是制定这种规范的人或者群体的德行、能力、实力。

关于二者联系,老子一语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按照老子的看法,他虽然不主张武力兼并,但却觉得贫富差距这些是合理的。

与古希腊、古印度的哲学家不同,也与老子的理念迥异的是孔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认为,这世界如果有“道”,就不需要他来改变了。

孔子生活在周秦之变的历史重要关口,那时候,上下失序,“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周列国都摩拳擦掌,以扩充实力为目的。

而孔子的思想却是恢复周礼,让社会恢复到秩序井然的状态。

这让他显得不合时宜,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孤勇者”。

站在漫长剧变时代的开端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这里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说孔子的,周游列国并说服各诸侯施仁道,这是肯定没希望的,但孔子还是去做了。

在那个孔子认为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原本“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制度遭到毁灭性打击,霸道代替王道,诸侯割据而王室衰弱。

在这样纷争的时代,在这样繁杂的浊世,孔子没有选择避世而隐,而是选择奔走各国,将内心的责任感化为动力,宣传“仁”的政治理想。

事实证明,没有奇迹,孔子本人也如丧家狗一样,一度被困于蔡,性命都岌岌可危。

那时候,已经步入人生暮年的孔子,最大的忧虑是“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既然改变现实无望,只能寄托于将来,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当下与未来的连接呢?

孔子选择编撰《春秋》,“以史言志”。

百年春秋一字翻

孔子之前,史书属于王室、诸侯专属,以期达到对知识的垄断。

垄断了知识,也就掌握了价值观的绝对话语权。

孔子利用在鲁国为官,接触过一手史料的机会,以私人身份编撰史书,将王室诸侯真实的历史情节和真实的历史逻辑,公布于众。

这不吝于普罗米修斯的“盗火”。

孔子以自身见解评论历史,传播一套与君王们立场不同的价值观。

他希望用这套价值观“以绳当世”,来纠正这混乱的世道,让破坏世道、给民众带来灾难的“乱臣贼子”有所畏惧。

在停止编撰《春秋》的弥留之际,孔子言道:“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对于孔子这句话,孟子是这样理解的:

认同“天下为公”的人,会因《春秋》而理解孔子;

不认同这一点的人,尤其是在那些强烈想要以天下为私产、维持真相垄断、信息垄断和价值观垄断的统治者们的眼里,孔子编撰和传播《春秋》的行为理所当然是有罪的。

他不但披露秘藏的史实,还针对这些史实做了迥异于官方说辞的价值判断,简直罪无可赦。

恨孔子的人,也不止是最顶端的统治者。

略晚于孟子的荀子说,官吏们掌控着记载了度量技术与刑辟法规的典籍,他们“不知其义,谨守其数。……父子相传,以持王公”,这些人将垄断典籍当成了家族世代为诸侯们服务的筹码,当成了将利禄富贵一代代传下去的工具。

孔子zhaoshou学生传播典籍,讲述世界运作的真实逻辑,其实是在砸很多人的饭碗。

反内卷第一人

所以,孔子作为大思想家,一直是毁誉参半。

他和他的追随者要么被冠以穷酸腐儒的称号,要么被视为一无是处的书生。

连鲁迅都要给一个凄惨可怜的旧时代书生命名为“孔乙己”。

可是,鲁迅本人的思想虽有独到之处,但要和同时代的钱宾四先生比都差好远,更罔论讨论孔子。

我们今天遇到的人生难题、社会问题,往往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

比如,他堪称反内卷第一人。

《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的段落: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当子贡认为“过”优于“不及”时,孔子说出了“过犹不及”的名言,旗帜鲜明地扛起了“反内卷”的大旗。

放眼当前社会,诸多领域中的过度竞争,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无价值的内耗。

而“过犹不及”所蕴含的智慧,或许是可以让我们既不“躺平”、也不“内卷”,让自己内心回归平静以应对当下时代浪潮的一副良药。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这对师徒身上。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鲁国人去国外,见有鲁国人在外沦落为奴隶的,可花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可去找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有鲁人为奴就赎回来,因为子贡很有钱又仁爱,赎回了奴隶也不去国库报销。周围人知道后,纷纷称赞子贡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子贡。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做法反会导致更多的奴隶不能从国外被救赎。子贡不报帐,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本想去赎,却会因为子贡的事迹而犹豫:

我赎了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会吐槽我说以前有人不报帐,我去报帐,我的品格不如他。若不报账,自己的负担过重。这样,这个人只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

因此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的鲁国奴隶被救赎,是有害的。

子贡只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处理事情,标榜自己的道德与仁义,忽略其他大众的能力所及。

孔子第一时间发现了“内卷”趋势,阻止了子贡成为一个“道德婊”标杆,这才是真正的仁爱,真正的大爱。

所以,如今的公益事业不要怕被曝光,也不要怕被别人评价沽名钓誉,让所有的善良无所遁形,才是公益事业成功的保障。

而这就是孔子,在轴心时代,是最具烟火气的一个先贤,没有任何神迹。他所有的智慧都来自生活,根植于人的内心。

自然,他所有的智慧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在社会上立足。

结语

爱他夹谷对君王,爱他凛然的模样,爱他陈蔡绝口粮,理想仍不放。

爱他内心的坚强,打开希望的天窗,爱他和我那么像,丧家狗一样。

在东西方一片沉沦的年代,他没有坐而论道,虽然没建立起耀眼的功业,却通过传道授业,至今是华夏的主流思想。

来吗 值吗 这沉沦的人间;抗吗 抗啊 以最宽柔的刚。

致那衰世中的挺立与坚韧,谁说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

秦皇汉武俱往矣,大成先师恒久远。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3周年。孔子其人与其道,亦会随着华夏的重新崛起,终必有再兴起再光昌之日。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言九林《孔子,站在漫长下行时代的开端》

唐文明《“孔子版”孤勇者》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