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11月4日出版的《新余日报》副刊第三版,刊发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智勇的署名文章《翰岭》,这是继何部长三下翰岭之后又一次饱含深情地提到翰岭。现小编将全文刊出,与读者共享这份深切的关怀。
▲ 11月4日出版《新余日报》副刊截图
翰岭
作者:何智勇
翰岭,素昧平生。因工作关系,近来与之有了较多的亲密接触。
翰岭,是界水乡高家村委15个自然村之一,毗邻国家4A级风景区仙女湖,是一个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据史料记载,该村由南宋隆兴年间螺坑迁入,距今已有850余年历史。以刘姓为大姓,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二多,始祖刘珍为汉景帝六子定王刘发之后。翰岭山林面积4600余亩,水域面积100余亩,一股清泉常年环村涓涓细流。全村110户370位村民喝的自来水就是引自后山上的山泉水。
走近翰岭,触摸翰岭,你会发现翰岭天生丽质,纯真纯净,是渝钤大地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绕村庄漫步,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甜的。古人也用锦绣文章描绘了翰岭的秀美清丽:“山川之钟灵,景物之毓秀,环境之幽雅,诚有不可胜言者也;山环水绕,田膏地腴,真乃山青巍巍列后龙,水秀潺潺流村东。”
▲ 青山环绕
9月13日下午,当我第一次走进翰岭,最吸引我的是村前七棵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樟树。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最多的时候翰岭房前屋后山上山下像这样的古樟树有近百棵,由于种种原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遭到砍伐,现仅存这七棵被保护下来,树龄大多有600余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棵四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夏天,村民喜欢在古樟树下嬉戏纳凉,农闲时也常在古樟树下跳跳广场舞、拉拉家常。古樟树俨然成为翰岭悠久历史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也成就了翰岭与众不同的历史风情与自然景观。满树苍翠的古樟树下,一条古道朝南直通仙女湖,步行约3公里,即可到达仙女湖原高尔夫球场,一路上还能偶遇翩翩起舞的白鹭;朝北行走1公里,则连接省道清宜公路。目前,该村正在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特色休闲农业。
品读了古樟的古韵葱茏,我们一行走近古朴的祠堂门楼。翰岭祠堂门楼始建时间无以考证,现存为清代早期修建,上个世纪90年代重建。祠堂门楼雕塑众多,人物、花草、鸟兽、龙凤,栩栩如生。虽经风雨侵蚀,漆金彩绘已斑驳,但仍能看出工匠的匠心独具。穿过门楼,进入偌大的祠堂。仔细数一数,祠堂共有七进,26根朱漆大柱,6个天井,1个戏台。随行的村支书刘福民告诉我们,祠堂原先为六进,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村级集体自筹一点,村民集资一点,将祠堂修缮改为七进,面积1000余平方米,当时在界水及周边乡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那时很多地方的农民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规模之大,进数之多,着实令人惊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昔日翰岭的繁华富庶 。
翰岭亦称“翰林”,顾名思义,书香门第,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民国十一年,翰岭走出一介书生刘兴华,他先后就读于江西省立宜春师范师训班、军政部通信教导大队,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任远征军驻印度陆军炮兵第五团团部司书,屡立战功。倭寇既逐,解甲归田,回老家界水乡当了30余年的教书匠。刘兴华不仅书教得好,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诗歌、散文也不赖,在当地颇有名气,原先乡里七站八所的牌子都留下了他的墨迹,附近乡村的祠堂、牌坊上的文章、对联大都出自其手。翰岭祠堂门楼正中 “藜阁德芳” 四个大字以及左右两边的对联“脉源丰沛自茅岗罗以及韩唯将孝友承先德”、“派衍檆溪由宋元明如抵清止励诗书启后贤”,由翰岭先祖传承至今,墨迹则由刘兴华重写,是自勉还是与村民共勉?我们不得而知。现年73岁的刘教民,也是翰岭有名的“才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高家小学当了12年民办教师,八十年代中期任界水乡文化站站长,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在市妇幼保健院做宣传工作,他对界水乡的乡土文化如数家珍,颇有研究。
翰岭,素昧平生;翰岭,愈亲近愈眷恋。我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翰岭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来源:生态界水
新余雲为媒网络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