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华歆,字子鱼,是生活于东汉、三国时期的高唐人。
对华歆,一般人因为《三国演义》的播映而熟知。但是,仅仅凭借这么一点依据,是不能对华歆有全面了解的。
华歆的一生,对财富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戒惧。这,或许是他对人间万象广泛观察后形成的道德自觉。
在豫章(现在的南昌)太守任上,因为为政清廉,华歆深受下属与百姓的爱戴。并且,这爱戴的程度还很强烈。强烈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不但他的辖区内的百姓对他热烈拥护,之外的也受到感染,进而信任、拥戴起来。扬州太守刘繇去世之后,百姓们一致推举华歆兼任扬州太守。华歆是一个明白人,没有皇帝的诏书任命,怎么能够擅自答应百姓的要求呢。于是,百姓与他僵持起来。扬州的百姓守候住太守府,只要华歆出门,便苦苦拦住,恳切请求。对百姓们的信任,华歆自然十分感激。他苦口婆心地解释不能兼任的原因。三个月,百姓在太守府守候了三个月,才在华歆的耐心劝说下离开。
孙策的兵马即将打到豫章。孙策对华歆的为人非常钦佩。华歆名声很大,与郑泰(东汉末年官员)、荀攸(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齐名。孙策令虞翻前去劝降华歆。华歆说,我早就不想干这个差事了,既然孙将军来到,那我就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吧。虞翻把华歆的话传给孙策。孙策立即带兵前来,与华歆相见,行叩拜之礼,并且诚恳地说,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孙策我年轻无知,宜修子弟之礼。这样,华歆就继续担任豫章太守。他与孙策相处得十分友好。
后来,孙策死去,其弟孙权继任,与华歆关系依然很好。曹操于官渡上书皇帝,调华歆到许昌做官。华歆把诏书送给孙权过目。孙权说您最好不要去许昌,您在豫章帮助我创立大业,不也很好吗?华歆说,正是因为您能够遵奉皇命,才与曹公结下友谊。但是,这份友谊目前还不牢固。我去许昌之后,为您加深这份友谊,岂不更好?如果您坚持把我留下,意义并不太大。
孙权被华歆说服,答应送他入京。
离开豫章之前的十几天,华歆门前车水马龙。这个人送银子一百两,那个人送金子五十两。华歆让下人一一接过。但是,接过之后立即写上送金银者的名字。并且,把礼金安全存放。
这天,宾朋好友、昔日同事,一千余人赶来相送。送行队伍怀着惜别的心情,慢慢地往前行走。与华歆执手而行的,是孙权信任的人物虞翻。走了没有多远,大家看到前面有一辆大车于路上停靠着。大家没有感到纳闷,因为知道这是华歆前往许昌乘坐的马车。谁知,华歆走到马车旁边时,转过身来,对大家说,这么多人前来为我送行,说明我在豫章没有白干,算是有些人缘。谢谢大家!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前些天大家送了我好多金银。这些金银,我不能要。你们都是我的朋友、宾客、下属,一定希望我能安全地到达许昌。你们想想,我如果怀藏璧玉,那不是自找死路吗?所以说,我不能带走你们给我的金银。
说完,华歆对下人一摆手。下人们立即把金银从车上搬下来。
华歆说,大家按照名字,把金银拿回去吧。就此告别,大家各自珍重。说完,朝着众人一揖,然后登上车子。
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华歆乘坐的马车已是绝尘而去。
华歆到京师后,先被授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曹操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曹丕有王位后,拜华歆为相国。魏国建立后,任御史大夫。魏明帝即位后,让华歆代钟繇为太尉,封博平侯。可以说,华歆的仕途算得上是一路顺畅。自然,这顺畅与他忠心曹氏有关。限于本书篇幅,对此不再展开。
如果是一般人,在这样顺利的仕途升迁中,难免要得意扬扬,忘乎所以。进而,个人欲望也膨胀起来。但是,华歆的表现却是异于常人。
那时,皇帝经常惩罚臣子,把他们的女儿当奴隶,赏赐给有名望、有战功的大臣。面对这样的好事,大臣们大都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唯独华歆,把她们接进府后,短时间内打发出去。打发的办法,就是为她们选择人家,嫁出去。青年女子遇到如此盛德之人,无不感激涕零,铭记终生。行前,女子们号啕大哭,依依惜别。出嫁后,女子们定期归省,看望华歆及其夫人。她们的内心深处,把华府当成了娘家
华歆身居高位,一个月的禄米有两万多斤。并且,皇帝还不时赏赐。华歆把这些禄米,大半赈济给了亲戚熟人、贫寒百姓。华歆让管家严格控制家中存粮的数量,每个月不能超过一百斤。如果家中有接近十斗的存粮的话,管家就到了挨训的时候了。
华歆的清廉,朝野皆知;连身为皇帝的曹丕都感动了。他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他的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心。现在,大官们每天美味佳肴、醇酒妇人。只有华司徒,天天用简单的蔬菜佐饭。看来,华司徒对饮食是一点也不计较的。于是,曹丕便把自己平常所穿的衣服赏给华歆。并且,为他的妻子、家中男女量体裁衣。皇帝的意思,大概不想让华歆及其家人穿得太过寒酸了,因为这关系到大臣的体面。做人做到这种份上,华歆算是一种极致。
华歆对待旧友的态度,让人钦佩。管宁,这个与华歆割席绝交的人没有想到,华歆竟然举荐了他。
曹丕即位不久,下诏要求宫廷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于是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迎接管宁。
曹丕驾崩,皇太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邑五百户;并且,于十二月改任太尉。此时的华歆,称病请求退休。并且表示,愿将太尉一职让给管宁。对这样的意见,魏明帝没有同意。但是,魏明帝知道管宁是有德有能的人,于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管宁的为人、治学,在当时非常有名。年轻时,他与华歆、邴原并称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他与邴原等人避乱辽东。在当地,管宁等人只谈经典不问世事。因此,引来大量逃避战乱的人。管宁为众人讲解《诗经》《书经》;谈论祭礼、整治礼仪。如此教化的时间一长,信徒遍及辽东。管宁俨然精神领袖,有了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本领。
如果华歆是一个偏狭的人,就不会去举荐管宁。如果华歆是一个记仇的人,也不会去举荐管宁。割席分坐的往事,华歆自然不会忘记(早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不悦的脸色,才扔下金子离开。两人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这两件事情流传甚广,弄得华歆十分难堪。渐渐地,华歆认识到这两件小事,何尝不是两面铜镜。铜镜时时鉴照自己,不要贪图钱财,不要羡慕虚荣。
华歆的老乡,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县固河镇大华村-此地现有华歆墓)人、西晋学者、史学家华峤说“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这几句,可说是华歆一生的高度概括。最后一句“然终不殖产业”,可以见出华歆对财富的自觉远离。
曹植、傅玄、陈群、陈寿四人,对华歆的评价分别是:清素寡欲、积德居顺,清而不介,清纯德素。应该说,四人的评价极具代表性,并且十分准确。
华歆享年七十六岁。在那个时候,自然是高寿了。于此也可以看出,自奉甚薄,天天吃菜,宜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