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省作协副主席叶梦、梁瑞郴、王开林,诗人匡国泰,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朱圣珍,摄影家蒋志舟等在内的20余名文化人士在武冈进行文化采风时。文化名家们称赞武冈“古典城貌与都市新风浑然一体,历史遗存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历史突然提前4000多年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至今除极少数古城以外,大多数已丧失了原来的古城风貌。而武冈的历史却是在50年代的时候揭开了真正的序幕。
1958年,在长沙县发掘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方呈正方形的官印,印文为“武冈长印”,拉开了这座古城2200年的历史,也让那些古城墙、古塔、王城、孔庙找到了确切的归属。
然而,在1986年5月里的一天。一些石头块和陶片让这里一切的历史追溯发生了改变。
时任武冈文管所所长王长永从一个叫“四季岩”的地方收集到了一些像斧头一样有刃口的石头,随后,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又陆续在这个地方发掘出了骨针、陶质枋锤、石斧和大量陶器的碎片。经过考古鉴定,这些文物至少是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所使用过的器物。
武冈的文明史一下子从2000多年前猛地提前到了6000多年前,4000年的光荣与岁月终于没有被泥沙所掩埋……而保护古城一直都成为武冈人的传统,抚摩着城墙,这里的人们仿佛可以听见祖先的低吟。
一座文化深厚的小城
武冈人很爱吃。
武冈人能像唱民谣似地随口念出一大串武冈的吃食名点——
“太平门的洗沙(即豆沙)包子、南门口的米粉、水南桥的米豆腐、旱西门的蕨粑粑、老南门的烤红茹、骧龙桥的油炸粑、四牌楼的卤味、高庙下的发糕(即米糕)”。
“刘满驼的凉米粉、鸡丝馄纯;陆二吾的绿豆糕、玉壶春的大片牛肉面、火神庙的蒸蛋糕。”光听听这一串名词,就叫人垂涎。
火神庙的蒸蛋糕,玉壶春的冬笋丁炒板鸭,刘满驼的鸡丝馄饨,陆二吾的绿豆糕,九华园的烤乳猪,双麻荸荠丸等,无论用料、制作,都是十分讲究,自然是属于小康水平的了。
久闻武冈最具代表性的卤味,我们特意走访了“陈氏卤菜”的第28代传人陈福元。49岁的陈福元从1983年开始就以小作坊的形式延传祖传手艺,一直到2003年开始办厂,目前一年已有上千万的利润……说起祖传的秘方,老陈只是神秘地说“我们用的可不是一般的卤水,而是20多种名贵中草药熬制成的……”按照祖上的规矩,秘方是传男不传女,而现在老陈的两个儿子都想继承父业,这倒成了他幸福的烦恼。
而对于这些特色小吃,政府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将武冈的饮食文化推向全国,成为了保护武冈古城的又一项新的课题。
武冈的神韵不会消失
“东安狮子,安庆塔,武冈城墙甲天下。”
三、四十年前,一场浩劫推毁了很多城墙、很多古迹;一二十年前,经济大潮竟让人们以保护之名给古城门贴上了“马赛克”式的瓷砖。但今天,武冈人很清楚地认识到在弘扬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武冈经济的同时,必须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不同时代的建筑在修复时要“修旧如旧”。
近几年来,武冈市政府先后投入4500多万元对这些文化古迹进行了重点维护,修复了一大批文化古迹。古城的维护与新城的建设同步进行,几年来,武冈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仅古城墙周围的房地产价格近两年内就翻了3番。
古城、古镇、古村,名山、宗教、美食,这一切的旅游资源都被武冈人看成是一种经济优势。市政府确定了这样一个规划和目标:旅游开发突出武冈的文化底蕴,人文资源“成线连片”,将古城文化美食游、云山自然生态游以及胜力寺宗教文化游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旅游大循环,以“游、娱、吃、住、行、购”于一体的大旅游产业。
正如作家叶梦所期望的:“过不了很久,我们就会从地球上消失,但希望那些古树、城墙还能屹立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