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街道 首页
“再也不用戴贫困户帽子了” ——海区互助村贫困户袁庆荣脱贫纪实


“再也不用戴贫困户帽子了”
——海区互助村贫困户袁庆荣脱贫纪实

《呼伦贝尔日报》( 2019-07-10 )02版

□ 董春欣

主人公:袁庆荣

年龄:77岁

致贫原因:因病致贫

脱贫时间:2018年

“2018年,我家收入4万多元,人均将近1万元,我家再也不用戴贫困户的帽子了。”77岁的袁庆荣是海拉尔区建设街道办事处互助村村民,家中共有五口人。袁庆荣因身患精神疾病,不能正常接受采访,所以他的妹妹代表他讲起致贫原因以及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一家人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哥哥现年77岁,16岁那年患上了精神疾病,后来手脚都冻掉了,从那时起就一直需要人照顾。父母在世时,由父母照顾,父母去世后,照顾哥哥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们一家身上。我们一家主要靠蒸馒头为生,自家日子过得就很艰难,再照顾哥哥更加入不敷出。平时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年到头也不舍得买件新衣服,吃的更是什么便宜吃什么。别说平时了,就是逢年过节,家中也难有节日氛围。

随着哥哥年事增高,各种疾病都找上身来,花费也随之增多,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本想出去打工多挣点儿钱,但哥哥身边又离不开人,孩子也需要照顾,所以我们只能靠蒸馒头维持生计。2015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设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多次到我家走访,了解情况,并将我哥哥袁庆荣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起,各级结对帮扶领导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亲戚”,他们经常到我们家来,和我们交流思想,帮我们找增收门路,鼓励我们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同时,他们还帮我们制定了脱贫致富计划。

因为我有蒸馒头的手艺,各级帮扶领导和建设街道办事处的领导通过多方协调,帮助我们申请到了2.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和1.5万元残疾人创业基金,这些钱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拿到这笔钱后,我们第一时间扩大了馒头铺的生产规模,更新了设备,改善了生产条件。原来我们一天最多能蒸三袋面的馒头,扩大规模后,在夏季一天可以蒸7袋面的馒头。虽然天不亮我们就得起来干活,比以前累了、忙了,但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大大的改观。

原来我们一家五口人居住在6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一家人居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而且还带有室内卫生间。以前微薄的收入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现在通过精准扶贫,我们一家人的收入不仅达到了脱贫的标准,而且还实现了稳定增收。以前不敢买、不舍得买的肉和新鲜水果,现在也经常吃呢!

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各位帮扶领导给予我们一家人的帮助,我一定会把哥哥照顾好,让他也能够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一家带来的变化。今后,我还想在院子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