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门街道 首页
武冈有座庙,据说有可能是朱王金脑袋所在的方向!

根据老人传说 ,明末乱世,兵荒马乱,岷藩王被杀,死后连脑袋到哪里去了都无从知晓,仅留下一个无头尸身。后来下葬时没办法,只好用黄金铸了一个金脑壳斗在脖子上下葬了事。

  读者可以启用你的肉脑壳,运 用你无穷的想像力充分想像一下,那么一大砣人脑壳大的黄金,该是多大多沉的一砣金子!对贪图钱财心怀不轨之人,该是多大的一个诱惑!

  所以岷王下葬时是秘密进行的,据说知晓内情的外人都被杀害殉葬了,以免走漏风声。后来年深日久,此事也就成了一桩无头案。后世虽不断有心怀叵测之人留心此事,试图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却一直了无结果。


清朝年间,武冈出了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廖精金,据说修行颇深,道法很高。廖曾踏遍古武冈各个角落,临死时留下本境内的一处关于风水宝地(能出帝王将相大富大贵之人)的偈语为

头顶天山,脚踏云山

左手拿铜锤,右手攀马鞍

远看在田里,近看在山上


我最先听说双峰山的名字,是在县一中读书的时候,说双峰山又叫双凤山,两座山峰宛如一对昂首的凤凰,说那对凤凰是从四川峨眉山飞来的,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于是双峰山也叫双凤山。

后来又听说,双峰山的寺庙叫洪觉寺,是湘西南一带著名的寺庙。再后来渎了友人李锋散文集《武冈之旅》上的《洪觉寺笔记》以及其他的一些资料,又对双凤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我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既是名山,何不去实地一睹风采?于是在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坐二路公交车东出武冈城,车行了十里的样子,在公路边的一座写着 “双峰人民欢迎您”的牌楼前下车,然后徒步穿过托坪大田垅,在村口问了去双峰山的路径,就悠哉游哉,迤逦而去。

在村后走了不久,忽见两尊巨石挡在前头,似在说“此路不通”。我知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走近些了,果见巨石已然屏立在路的两旁,让出一条通道了。我又发现左侧的石壁上刻着阴文的“石门”,再看右面,也刻着“映月”。我想,这就是“双峰八景”之一的“石门映月”了,也是进洪觉寺的山门了。我拟然而立,向左向右瞻仰着“无欲则刚”的石壁,想,这石门真是天造地设,有深意寓焉,他告诉你,佛门是“无欲”之地,进佛门须去“欲”,否则“闲人免人”。


出了石门向左转,所见的景色让我惊叹。前面的两座山围成倒凹状,抱着一块开阔地;两座山的最高峰亲密得几乎相碰相触,但亲而不狎,两峰之间是凹陷下去的,凹陷下去的底脚处有两幢建筑,被绿树掩映着,依然能看见飞檐翘角,估计那就是洪觉寺了。

我突然一激灵,那两座山不就是两只凤凰吗?如果说几乎相碰相触的两座高峰是风凰的高昂的头,那么各自朝相反的方向渐渐倾斜的就是它们长长的身躯;长长的身躯倾斜到一定地步,又突然翘起,那是风尾;凤尾再柔和地往内一弯,然后缓缓延伸。

眼下的双凤山,坡坡岭岭和中间的开阔地都种着玉米,玉米苗刚抽天花,叶子深绿,天花是青黑中泛出银白。我行走在玉米苗夹道的简易公路上,只觉得是浮游在绿沉沉的水里,是的,这里的空气都是稠稠的绿色,似乎可以用手捧起来,喝到肚子里去。我设想,如果两座山没有被开垦,山上长着的是密密的树木和竹子,那可能更像雍容华贵的鸟中之王了。


有好山就有好水,在离寺不远处我看见一口水塘,水不深,却特别清,水边活跃着小青蛙,水里还游犬着姘蚪和其他水生动物占仔细看iL 水边还有爪印——山上的飞禽走兽,一定也到这里来饮来啜吧。从有关资料中知道,洪觉寺前面原有峄兴水三井”,, 有放生池,无论怎样天旱水都不会干。也许这水池就是 “一水二井” 或放生池的变形。我浮想联翱:这水,洗灌过多少草创庙字的上人、工匠的汗渍,滋润过多少诵经的上人的喉咙,润泽过多少香客信士的心田!我在池口灌一灌手,然后掬一捧人口,真的觉得格外清爽。


然后我怀着虔诚的心,缓步进入洪觉寺。寺分两进,第一进没有菩萨,第二进是锁了门的;两进都显得破旧。寺中固然无人。我不免心无聊赖。走到寺左侧的空地里,看见一位老人在培菜,一交谈,老人居然是我的同乡,年轻时患麻风病被送到这里来治疗,病愈后还住在这里,衣食由政府包了。


老人告诉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围几个县的麻风病人都送到这里来治疗,那时这种病人还不算少,只要送来的,基本上能治好。我想,把麻风病院设在这里,倒有一种禅味。从根本上来说,佛家也是救死扶伤的,旧时不知有多少迷途的人来到这里求神拜佛,得到神佛的指点后醒蝴灌顶,幡然醒悟,而后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旧时视麻风为不治之症,为防止传染,患者是要用火烧成灰烬的;究竟时代不同了,患了那种病的人送到这里来治疗后也走向了新生。这双凤山真是风水宝地,是能使人身心得到康复的风水宝地。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以为,名山与佛家是相辅相成的,山因佛家而有名,佛也因名山而有名,这双风山也是一例吧。


最初在这里建寺的,是从与峨眉、五台、九华、普陀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云南鸡足山来的渠山和尚。康熙二年(1663年),渠山因明桂王覆灭,云游江南来到武冈,被城东郊双凤山诱人的风景和独特的风水迷住了,于是“拂石而基,刈草而宅,乞钵而席”,草创洪觉寺,成为洪觉寺的开山之祖。据传,浙江景宁 (今浙江云和) 人吴从谦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至康熙六年(1667) 在武冈作知州时,给渠山以极大的支持,寺建成一定规模后他竟然把乌纱帽还给朝廷,在这里当了和尚,与我佛同在。


那一次我还不知道洪觉寺左侧的山腰上有渠山和尚的骨灰塔,后来听说了,而且听说那骨灰塔别出一格,于是在同年的农历九月的一天,在友人段术灵君的陪伴下,我又一次上了双凤山。


玉米棒子早已采摘,玉米秆也已干枯,弥望是枯焦的景色,秋风瑟瑟,枯叶索索,让人生出一种悲凉。我和段君穿过一梯梯玉米地,终于寻到了那座“渠山塔”。它确与我见过的少林寺的、云山的和尚骨灰塔不同,它的主体不是多层多角的,而是一个长形的宝葫芦:,宝葫芦由一层一层的塔基垫着,宝葫芦上面是八角的盖檐,盖檐上面又是两个圆形的宝葫芦。一共有五六米高,又是建在崖上的平台上,真显得高高在上。塔座下有拱形的门。资料上说原先门是关着的,须拨弄机关才能打开· 门内是墓室,骨灰缸供在神龛上。而今门扇没有了,我俯身门口往室内看,见里面还算宽敞,可惜骨灰缸也没有了。(来源:湖南武冈旅游 选自黄三畅散文《“无胫岂能人浮图”》)

分享出去,为武冈有这样的名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