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即诗人杜甫,“三宗”指江西诗派早期三位重要的诗人,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众所周知,江西诗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很显然黄庭坚所主张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要承前人之意进而以故为新,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但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片面追求“字字有出处”,造成通篇典故而言之无物,导致江西诗派被人所诟病。
但这其中也有不少诗人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推陈出新,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瘦硬奇拗”的诗风,形成清新自然、具有个人特色的诗风。徐俯就是其中一位。乍一听徐俯这个名字,你可能不认识,但他的这首诗你一定读过。不信,且读:
- 《春游湖》
- 宋·徐俯
-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字师川,也是一位七岁就能作诗的神童。他还有一个很牛的舅舅,没错,就是黄庭坚。所以毫无疑问他也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徐俯晚年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今流传最广的诗作之一。整首诗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雨后湖光春景图。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诗人在开篇用一个问句引出全诗:一对对的燕子啊,你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双飞”表明燕子是一对对的,诗人这里特意强调“燕子双飞”实则暗示了诗人的大好心情,若是单燕是不是瞬间就没有这么欢愉了。
所以诗人出外游湖踏春,遇到成双成对的燕子,不觉大喜,因为春天回来了。但是诗人这个问句问得好,表明诗人突然发现春天来临的惊讶和掩饰不住的喜悦。
诗人继续往远处一看,不禁发出“哇塞”的赞叹,因为诗人看到湖边的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远处望去,就像一大片桃花贴着水面而开,真是美艳极了。
等等,你说桃花又不是柳条向下垂的,怎么能贴着水面呢?这是因为诗人后面说了是春雨涨水造成的,湖面上升,所以岸上的桃花枝桠弯垂在水面和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而且因为是春雨过后,所以岸上的桃花更显红艳,远远看过去,不就是“夹岸桃花蘸水开”吗?
然而诗人题目是《春游湖》,有一“游”字。诗人前面两句虽然精彩,但在一处即可窥全貌,并无“游”迹。所以如何突出这个“游”字就成了关键。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首句就用“孤山寺北贾亭西”突出了“行”迹。这一点自然难不倒徐俯,不然也不会有后面这两句历来令人称道的佳句: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雨断桥”就是春雨导致湖水上涨,漫过了桥面。那么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个特定的场景作为突破口呢,春雨断桥,春水漫过桥面,人不能度过。也就无法继续游春,对于踏春游湖的人来说真是扫兴。也许诗人也打算败兴而归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小舟从柳荫深处慢悠悠撑出来。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妙不可言。
经过“春雨断桥”导致诗人败兴,到小舟撑出,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定会让诗人游兴愈浓。所以诗人一定会乘着小舟尽情游览这湖光春色。尽管诗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我们此刻仿佛已跟随诗人乘着小舟,继续游湖踏春,一幅幅明丽动人的画面扑面而来。如临其境,乐在其中。
南宋诗人赵鼎臣曾称赞这首诗:“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
这首诗也被历次被《全宋诗》和《宋诗三百首》收录其中。
纵观整个诗坛,徐俯自难跟李白、杜甫等人比肩。即便在两宋期间,徐俯跟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大诗人比起来,也属不入流的小诗人。但,这首诗毫无疑问是一首传唱千古的经典之作。凭借此诗,足以奠定徐俯在诗坛的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