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到了。“中元节”传说为阴间三节(“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最大的节曰,好比阳间的“元宵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所以我们乡下都叫“七月半”。
民间传说“上元节”是天官的生曰,农历正月十五,祭祀它能为人间赐福,“下元节”是水官生曰,祭祀它能为人间解厄,“中元节”是地官生曰,这天大开地获之门,我们家乡叫“开鬼门关″,所以又叫“鬼节”。
地官这日为亡魂赦罪,已故的先祖可以回家团圆,享受后人为他们祭祀的供品。同时这天,所有的孤魂野鬼、凶死饿鬼也会游际人间,所以,民间要点荷灯、宰鸡杀鸭、屠猪宰羊、焚香烧纸烧衣、蒸馒头做粑子来招待已故先祖和各孤魂野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为害民间。
所以,前辈往往告诫晚辈,“七月半"期间要晚出早归,诚心祭祀,以便得到先祖的保祐。
在我们家乡马水镇,祭祀的方式可能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不叫“中元节”,都称过“七月半”,所以时间比较长,从农历七月初十下午到农历十四下午共4天时间。农历初十下午6~7点开始举行“接先祖”仪式,各宗祠每户一代表(长者优先),更衣沐浴,端上各色祭品(以各种水果、零食为主)集中来到宗祠大厅,把果盘放在摆设好的条桌上,有的宗族大,户数多,桌子又是规定的数,往往果盘都要叠着放,桌子周围都是斟满酒和茶的杯子。
然后,由宗族长老焚香烧纸,默默呼唤已故先祖亡灵进屋喝酒饮茶,敲“懺”三下,然后,各人再焚香烧纸呼唤各自先祖亡灵入席飨食,各种礼炮、鞭炮齐呜,气氛甚是隆重和祈诚,让人真正体会到了“祭如在”的感觉。大概半小时后,宗族长老再一次焚香烧纸,以祈诚的心默默招唤先祖亡灵起身离席,并再次敲″懺"三声,然后呜炮。
接下来,就是全族男女老少入席品尝先祖亡灵用过的“飨”,我们那里叫“讨飧”,祖辈说“讨飨”的后人能得到先祖亡灵的保祐。所以,在我们家乡有请亲朋好朋、左邻右舍“讨飨”的风俗,大家也乐于应邀,其声势不亚于请“年饭”。
然后,从农历十一开始,到农历十四,每天早、中两餐按祖辈遗留下的规矩,各户祭祀一餐或两餐,先“飨″酒肉饭菜,过两个小时后,再“飨”茶水果品,我们那叫做“众饭”和“众茶”。我认为,因为要请大家讨“飨″,所以取″众”之意。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往往一餐好几户同时祭祀,每户都要煮六至八样菜,桌面摆不开,只有叠着堆放。同时也是各家主妇尽显厨艺之机,菜肴之丰盛,可想而知。
在隆重和祈诚的气氛中,祭祀完毕后,各自把由先祖亡灵飨食过的饭菜佳肴端回各自家中,让请到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讨飨”。
由于“七月半”节刚好在人们紧张繁忙的“双抢”过后,所以也成为农民走亲访友、放松压力、改善生活和融恰人际关的最佳时期。到了农历十四下午黄昏左右,先祖亡灵在享受完子孙后辈们四天的盛情款待后,是该上路回去的时候了。
孝顺的子孙当然不会让先祖们空着手悄悄的回去,人们往往会做出各种各样糍粑、圆子、馒头、饼和水果“打发″先祖亡灵,让他们带到路上吃,还要烧大量的纸钱和七彩衣孝敬他们。在各种礼炮、鞭炮声中,大家默默祈祷,呼唤着先祖不要忘记了“挑粑子"、“受钱纸”、“受衣”、“一路慢走”。寓示他们生前吃尽人间之苦,后世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不过,在我们那也有十五“打发”先祖的,据说有一年,农历十四下午“打发”先祖的时间,天上大雨不断,有个村庄的子孙后辈们担心先祖亡灵回去路上淋雨,诚意留先祖亡灵再住一晚,十五曰照常祭祀一日,下午才“打发”走的。
这一留便成了例规,到了第二年农历十四曰“打发″的时间,先祖亡灵不走了,晚上还有老者听到先祖亡灵在宗祠大厅切切私语。村里人认为是先祖留恋人间后人,不忍离去,所以,决定每年祭祀五天,农历十五“打发”先祖,一直沿用至今。
中元祭祀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受到推残。
2010年,中国文化部公布“中元节”为“中国民俗项目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祭祀活动,深切缅怀祖先的孝道文化,树立认祖归宗,富贵不亡本的风尚,并发扬推崇人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图:唐经理提供部分
编辑/淡泊明志(原创)
耒阳蝴蝶云
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