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一台红色大型耕田机和一台蓝色大型耕田机在一丘长满青草的田间驰骋,“隆隆”的轰鸣声唤醒沉睡了一冬的水田。红色大型耕田机油光闪亮,还带有由电脑控制的播种、施肥设施,翻耕的刀片在强劲动力的驱动下,将泥坯翻转打碎。几名受雇的贫困劳动力挥动手中的锄头,或引水进田,或平整泥坯。一只只八哥从电线上飞到被翻耕过的白花花的散发出清新泥土香气息的泥坯上,啄食从青草、泥坯间逃出的虫子,发出“啾啾”的鸣叫声……这一幕春耕场景发生在坝塘镇乐安村池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的水田间。
开红色大型耕田机者叫李芳,开蓝色大型耕田机者叫李建华,李芳是李建华儿子。李建华妻子、该合作社创始人黄美华,通过组建“三人团”,从承包50多亩水田开始,发展到目前承包500多亩,通过7年的艰苦创业,2018年家庭纯收达26万多元,年支付雇工工资、水田租金20多万元,受到当地村民夸赞。
辞工回乡 组建“三人团”
“丈夫是个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永不知疲惫的庄稼人,种植水稻经验丰富,情有独钟。儿子勤奋好学、聪明伶俐,跟他父亲一样,一心扎根于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对水稻种植、机械修理有一技之长。父子俩是天生一对搭档。再加上我,就是绝配。”黄美华告诉记者。
黄美华于1990年嫁到坝塘镇乐安村,与李建华结为夫妻。当年李家很穷,连与黄美华结婚的钱都是从信用社借来的。为了还清欠款、把家庭经济搞好,身材矮小的黄美华婚后不久就到宁乡城区的一家制作槟榔的企业打工。早出晚归,一干就是10多年。起初工资才400多元一月。李建华则带着初中毕业的李芳,依靠第一代耕田机,租50多亩水田种植水稻。
故事原本就这样发展下去,然而,2014年的一个夏夜,黄美华半夜醒来,仍不见丈夫躺在身边,于是打着手电去田间察看,发现丈夫累得竟然躺在河畔的草地上打着呼噜。她久久地凝视着手电灯光里丈夫睡得香甜的脸,脸上、手臂上叮咬的蚊子,眼眶随即湿润了。当她叫醒丈夫、请他回家睡觉时,丈夫说什么也不肯,坚持要把剩下的活干完才能收工。黄美华联想到自己在外打工的心酸,心想,既然父子俩如此热爱农村农业,自己何不辞工回家和他们一起干呢?民谚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再说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贯扶持农民创新创业。故事就这样改变了原来的轨迹,黄美华于2014年秋辞工回家,带领父子俩组建了“三人团”。
创新勤学 承包500多亩水田发家致富
“烘干机一次可烘干稻谷10吨,一到收割季节,就再也不要到处借晒谷坪、不用担心天下雨,也不要请人晒谷、装谷了,节省了很多人工。”李建华领着记者参观合作社“高大上”的烘干机,面对仓库里堆成山的烘干好的稻谷,笑呵呵地说。
“只要哪里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就算再忙,黄美华也要积极报名参加。”乐安村党总支书记张永胜介绍。
“三人团”组成后,黄美华就发挥她的优势,因为多年在企业打工,见多识广,对企业的运作十分熟悉,交际能力也强。经过深思熟虑,她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500多亩,并于2014年冬成立了池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黄美华介绍,在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她成立了金坝农机合作社,不断更新换代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至目前拥有第三代耕田机、第三代收割机、烘干机等10多台,所有农机由父子俩操作、维护。黄美华从最初的双季稻种植转变成一季稻种植,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季稻产量高米质好,还可以套种蔬菜、油菜等农作物,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她成立了芳喜家庭农场。她还勤奋学习,记者在她办公室和微信相册里看到一幅幅她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班的合影照、一本本她阅读过的农技书。
就这样,黄美华带领父子俩,一家三口没日没夜地奔走在坝塘、东湖塘、回龙铺镇所租的水田间,和雇请的当地贫困劳动力一起,精打细算,辛勤耕种。2018年家庭纯收入达26万多元。
致富的背后,也有难以诉说的辛酸。2015年,在保安村所承包种植的一片水稻田里,稻瘟病迅速蔓延。仅几天时间,20 多亩水稻颗粒无收。2016年,时值收割季节,金湾村某组一农户所养的500多羽鸭子,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然“吃住”在合作社承包种植的10多亩水稻田里,致使该水稻田绝收。2017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袭来,一百亩水稻被淹……“我们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黄美华饱含深情地说。
解决就业 年支付雇工工资10多万元
“150元一天,还吃三餐。工钱随时可以领。”当地贫困劳动力唐正香面对记者的采访,笑眯眯的。他说,他在黄美华的合作社做了两年多了,一年可做200多个工,什么事都做,如稻田里的杂碎事、送菜上市、卖菜等。记者了解到,唐正香三年前脑部动过手术,其妻子也因癌症动过手术,一个崽在外打工,家庭情况并不好。他今年60多岁,原本应该在家安享晚年了,怎奈生活所逼,不得不出来打工。
当地贫困劳动力黄民强,今年也60多岁了,也是黄美华合作社的“长工”,主要在合作社做些播种、放水、挖田角、治虫之类的杂事。
据张永胜介绍,黄美华的合作社为当地作出了“三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将当地的抛荒田承包起来,年支付田租金10多万元;第二大贡献是每年解决当地一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年支付工资10多万元;第三大贡献是在乐安村负债、几年也没给其结算农机翻耕、复耕烟田费用的情况下,仍然任劳任怨地为该村烟田提供机械化服务。
接下来,黄美华说:“我要不断探索创新,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多地解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